2009年3月22日星期日

好吧。。总算熬出来一篇。。不知所云啊不知所云

人为的情感容器
-------------------解读《二十四城记》中“城市”的情感表征

城市对情感的表征,往往存在两种方式:
其一,人们往往赋予城市某中带有情感色彩的特质;其二,城市作为单个个体某段记忆的象征,往往引起个体某种情感的流露。

其作为第一种方式的存在在中国早些年还是被弱化或者隐藏的,这或多或少基于文革的影响。文革下的中国被塑造成一个以毛泽东为精神偶像和话语中心的巨大圆球,所有城市都被均匀分布在球面上,差异性被充分弱化。而文革以后,城市间不同的发展速度首先导致了经济上的差异,而后,之前被弱化的文化差异不仅愈加显现,甚至可以说被日渐增多的文学作品和影音作品无限量放大。就好比江南的温润,上海的摩登,香港的开放。城市被人为的赋予了一种性格特征,而这种特征又引起人们情感上反应。

如果说第一种更多是群体的潜意识被诱发的状态,那么后一种则可以看作是单个个体独有的。就好比《二十城记》中的大丽(吕丽萍饰),那个城市,那段搬迁的历史无疑和那段失去孩子的伤痛记忆联系在了一起。

变迁的中国,搬迁的420厂,历史和发展联系在一起,发展和改变联系在一起,改变和记忆联系在一起,而过去的记忆往往时刻提醒着我们一种永失的缅怀和悲哀。《二十四城记》中体现的正是这么一种状态,中国的变迁,厂的变迁,个人身份的变迁被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反映在电影中最直观可捕捉的表现就是主人公历经的搬迁历史,也就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变化。
操着糯软上海话的厂花,十几年来只回过一次家的东北妇女,导演把来自各个不同城市的人物汇聚到一起,他们带着不同的印记,然而导演的切入点是以城市的不同来作为显性特征给各个人物冠以不同的标签。同时又为他们营造出了一个共同点,就是420厂,不论他们来自哪个城市,最终都被汇聚到了成都,汇聚到了420厂。同时影片的420厂又被赋予了一个城市的特征,正如剧中人物所言,我们有学校,有游泳池,什么都有。影片中,420的变迁在不仅象征中一个企业的变迁,同时象征着民族记忆中对一个又一个城市的情感变迁。

故事把中国的变迁浓缩在一个420厂中,而420厂变迁的表现又是通过其中人物的所在城市和个体身份的变迁完成的。城市对于影片中的个体,由于其不同的记忆,引发出不同的情感流露,比如东北妇女对家乡和父母的记忆,这是城市对情感表征的第二种方式。而对于观者而言,因为导演的结构方式,人物被贴上城市的标签,于是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流露,就代换成观者对于人物标签着的城市的情感流露,这是城市对情感表征的第一种方式。

影片中,城市成为情感流露的引子,而以各个城市为标签的人物,以为420厂这个基点串在一起,又构成一个群体,一个由各个城市,各个时代拼接起的群体。由此又完成了个人到群体再到整个大环境的话语置换,观者情感的流露于是以“城市”为部分,构成了整体上对大环境大时代变迁的感慨。从个体到群体(厂)的话语变换,从城市到大环境(国家)的话语变换,这两个转化,完成了《二十四城记》对观众情感的引发和认知的引导。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